读书文学

读书文学>楞严经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> 第3集《 楞严经修学法要》(第1页)

第3集《 楞严经修学法要》(第1页)

《楞严经》修学法要。常钦和尚尼慈悲!诸位法师,诸位在家菩萨,阿弥陀佛!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面。丙三、神咒护摄。古德有一句话说:福德是安乐之本,智慧是解脱之门。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,其实我们整个修学的重点,就是包括福德跟智慧二种资粮。从一般的修学次第来说: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主要的重点在於修学福德资粮。所谓的: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刚的时候,我们从因果的思惟,看到我们过去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,我们虔诚在佛前忏悔,我们发觉有很多的善法我们没有具足,我们开始广大的积集善业的资粮,所以在刚开始修学佛法,我们心中所缘的目标就是积集善业,就做这件事情。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,就是我们在修善业的时候,我们的心是依止一个攀缘的心。什么叫攀缘心呢?本经说的心有所住。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我们的心住在外境,并没有把它带回家,住在外境这当中就产生两个过失:第一个,我们今生的心很容易产生忧恼,忧愁苦恼。因为这外境是变化的,而且它怎么变化,你又作不了主。所以弄得我们经常啊:心有很多的挂碍,很多的怖畏,就是心不安稳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第二个,更严重的问题,就是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,会引生一种生死的业力。为什么今生死了以后,还会有来生的果报?为什么文殊菩萨死掉以后他来生就进入无生了?就没有得一个果报呢?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,就牵动了十二因缘的力量,无明缘行,行缘识。。。乃至於生老死。所以在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虽然我们很努力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啊。第一个忧愁苦恼。第二个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紧紧的绑住我们。随着我们年龄慢慢的增长啊,我们开始去思惟这个生死的问题。古人说的: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。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,遇到了佛法,我不能够只是积集善业,不可以这样子。我应该要把这个生死轮回的问题,从今生彻底的解决。当我们严肃的面临生死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开始要修学智慧。在我们的无明的心中,就点亮了一道的光明出现。智慧就是一种光明,看清生命的真相。当然生命的真相很广,你也看不完,那最重要本经当中最重要的是——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,重点在看清你内心的真相!(一)本经当中所对治的就是攀缘心:你开始面对这个攀缘心。应该怎么消灭它?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;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,两大过患。(二)本经在对治攀缘心的方法非常巧妙:它就是一个方向——回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回光返照,正念真如:诸位要知道,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:回光返照。攀缘心啊,它在我们心中,是天不怕地不怕。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,你问它:你从什么地方来?它就完了。因为攀缘心,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,它才能够活动,它是有所住。可能是住於外境,也可能住於你心中的妄想。总而言之,攀缘心它是一个: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,当这个影像消失了,攀缘心就消失。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?没头没尾。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。蕅益大师说是:犹如这个猕猴啊,一个猕猴在这个树上啊跳来跳去,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;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。所以猕猴为什么能跳来跳去呢?它必须有这棵树可以抓,它必须有所住。所以: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——觅心了不可得。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,是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,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。所以在这个整个本经的解决你生命的痛苦,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,其实就这四个字——回光返照,这四个字。我们研究本经你要开始思考模式要改变。你看到事情,不要马上就……就出去了。那个心就跑出去,不要这样子。回光返照,等一等,你问你自己,你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?第一个:安住真如:你的内心是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非常正确。第二个:向外攀缘: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,被外境所转了,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。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,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。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:一个人福报越大,生死业力越大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因为你福报大,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,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。所以同样念佛的人,你看福报越大的人,他往生越困难,因为他所缘境太广,所缘境太广。回光返照的过程——(经中佛陀分成两个次第)第一个、先远离外在的尘境——(这是比较粗的)。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五欲六尘,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,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。第二个、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——(这个就比较困难)。你看我在这边打坐,我心中也没攀缘什么境界,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。那这个是怎么来的呢?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的。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,事情过了,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。你前生打什么妄想,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——等流性。那么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。远离心中的妄想,这个是比较困难。当然方法都一样,都是回光返照。所以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,看佛陀在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,他就是问: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?他一步一步的从远离外境,第二个远离内心的妄想,最后把心带回家。这就是整个我们本经,其实一部《楞严经》,它整个修学的目标,就是: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。那么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,就可以从一个安乐道而提升到解脱道,这个是本经的修学大意。丙三、神咒护摄(分三、丁一、大悲鉴物恒不忘念。丁二、放光说咒表示密因。丁三、文殊往救破邪归正。)前面的讲到本经的缘起,讲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,遇到了摩登伽女,阿难尊者那一念明了的攀缘心,跟摩登伽女一接触的时候啊,就触动了过去的业力。所谓淫室的误堕,那么这个时候,佛陀以神咒的力量来救护摄受阿难尊者。佛陀在救拔阿难尊者的时候,他不是马上说法,先用咒语来破障。这当中有三段:丁一、大悲鉴物恒不忘念第一段当中讲到如来的大悲心,他鉴物——了了分明啊众生的差别因缘,而恒常不忘失心中的正念。因为佛陀的心是不动,他是把心带回家,所以他不会忘失正念,不会起颠倒。那么佛陀以这不颠倒的心,来观照阿难尊者他发生了什么事情。【如来知彼淫术所加,斋毕旋归,王及大臣、长者居士,俱来随佛,愿闻法要。】正当阿难尊者在淫室误堕的过程,这个时候释迦如来其实是在用餐,用午餐。那么如来在用餐的过程当中,他内心是什么状态呢?如来知彼淫术所加。蕅益大师说关键在这个知——佛陀在边用餐的时候,他那一念明了的心性,可以说是:了了常知,不可昏昧。这个知字,蕅益大师分两部分解释这个知字:(一)、佛陀自受用的一个知:佛陀在自受用的时候,他内心啊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了多少雨滴?如来都了了的分明。这第一个知,佛陀自受用。(二)、佛陀他受用的知:因为这个时候,阿难尊者在堕入淫室的过程中,阿难尊者是忆念佛陀:如来大慈,宁不救护啊?所以就感应道交啦。阿难尊者的忆念,那么这个时候跟本师的大悲,两个: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。所以这个时候,如来已经知道阿难尊者已经出了事情。所以呢,斋毕旋归。用完斋以后,马上带着僧团回到了精舍。这当中的情况呢,包括波斯匿王、包括大臣,还有在场的长者居士,都同时随顺佛陀回到了精舍。为什么呢?因为心中希望能够听闻这个法要。愿闻法要我们解释一下。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子——佛陀当然是整个僧团的一个主导者。佛陀的过去的常法,他一旦应供,他肯定要说法。众生的财施,佛陀以法施,平等平等。但是这一次,佛陀应供以后,并没有说法,马上带着僧团回到精舍。当然波斯匿王这些长者居士,都是长时间跟随佛陀,知道今天事情不寻常,肯定是僧团出了大事,否则佛陀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。那么他们也知道僧团出事了,而且佛陀也即将因为这样的事缘,要演说大法。所以这些老参居士啊,跟佛陀很久了,就一同的随佛陀,随着僧团回到了精舍。干什么呢?愿闻法要。看看发生什么事?听听佛陀说什么法?这个是一个当时的情况。丁二、放光说咒表示密因那么佛陀回到僧团以后,他第一件事情就是:头顶放光,宣说神咒。来表达在修学过程当中,最重要的一个真实的因地。所以阿难尊者为什么会堕落?摩登伽女为什么会堕落?就是两个人都没找到真实的因地,而依止攀缘心。所以带动了整个生死的业力。那么这个地方佛陀是用一种表法的方式,用放光说咒的方式来表法。【于时世尊,顶放百宝无畏光明,光中出生千叶宝莲,有佛化身结跏趺坐,宣说神咒。】于时,这个于时指的是佛陀回到了精舍以后,这个时候佛陀入了首楞严王三昧——一、头顶放出具足百宝的无畏光明:这个光明在蕅益大师的解释,是表示佛陀的根本智,也就是空观的智慧。空观是照了心性随缘不变之体,是光明的相貌。二、第二个相貌是光中出生千叶宝莲:在一一的光明当中,又出现了一个具足千叶的莲华。那么这个千叶莲华是表达佛陀的后得智。所谓的假观,照了心性不变随缘的妙用。因为这个千叶,就是天台宗最喜欢讲的这个十法界、十如是。每一个如是又理具事造。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,就一百。一百当中每一个法就又具足十如是就一千。千叶宝莲这表示佛陀的假观。三、在每一个光明,每一个莲华它的结合当中呢,这莲华上面有一尊的化佛结跏趺坐,那么宣说神咒。那么这个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呢?我们解释一下啊:当然我们追求的是佛陀,佛者觉也。我们希望能够启发心中的觉悟,启发心中的光明,来消灭心中的颠倒。但这个佛陀要出现啊,有两个原因的。有两个条件的:第一个你有光明,第二个要有莲华。蕅益大师说:虽然有佛化身是表示我们的佛性,是众生本具。但是你必须假借空、假、中三观,才可以开显。一、空观:观察这个妄想是缘生缘灭,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达妄本空。假观:虽然观一切法空,但是我们不要去破坏每一个法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该怎么做,你还怎么做。二、空观:是破遍计执。所以诸位要知道,修空观不是说,我现在眼睛不要看、耳朵也不要听,这个不是空观,这叫断灭啊。空观就是说,我的心跟你接触的时候,我心中不要打妄想——空掉你的妄想,不是空掉外境。那么遍计本空就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。假观:你要找到你的定位,你扮演什么角色,你该讲什么话,该做什么事,你还做什么事——依他如幻。从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——即空、即假、即中当中啊,我们就可以把心中的妄想,转成这个佛性的显现。依止空、假、中三观来破妄显真。这个地方是佛陀所要表法的一层意思。所以佛陀放出了光明、产生了莲华、出现了一个佛身,这就是整个修学的因地跟修学的果地。丁三、文殊往救破邪归正这个时候,佛陀宣说神咒以后,佛陀没有亲自去救阿难尊者,佛陀命令文殊菩萨将咒往护。然后把这个邪咒破除,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带回僧团。看经文:【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,恶咒销灭,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。】这段是描述佛陀讲完神咒以后,佛陀马上命令文殊菩萨执此神咒,赶快去救阿难尊者,因为情况急迫。那么文殊菩萨到了现场,把这个《楞严咒》宣说出来以后,这个大梵天的恶咒当下消灭。那么这个时候,文殊菩萨就提奖阿难,就扶持着阿难尊者,(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,在蕅益大师的解释啊,如酒醉初醒。一个人喝醉酒,突然间慢慢的醒过来、回过神来,但是精神状态还不是很清楚)用身体扶着阿难尊者,带着摩登伽女两个人啊,一同的归到精舍当中。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这个恶咒销灭这个地方有所发挥——我们讲心——能念的心、所念的法,心持法、法持心——心法不二。心、法这当中所修的方法,是有所不同的:外道也修行,我们佛教徒也修行。但是外道的法,是怎么来的呢?你看外道他有禅定,他也可以讲出一个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。。。他讲出一个咒语。那么他也可以赋予这个咒语一个力量。你诵这个咒语,蜜蜂不能咬你,毒蛇不可以咬你,那果然你诵他的咒啊,就有这种加持力。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,就是说啊,外道的邪咒,蕅益大师说,是由颠倒妄想所生。他虽然有布施的善业、持戒的善业、禅定的善业,但是他的本质是妄想捏造出来的。佛教的咒语跟圣号——是诸佛菩萨那一念心性所发出的真实功德,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!在东南亚有很多蛊毒啊,他说有些人中蛊了怎么办?我说:你持《大悲咒》怎么办。念阿弥陀佛、念观世音菩萨。肯定可以破这个邪咒。他问我说,这个有效吗?我说:你说呢?有没有效不是决定在我啊。因为这个咒语是那个能念的心很重要。你要是坚定它就有效嘛。很多人问我说: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存不存在?答案只有一个,很难讲。你要有信心,它对你就存在,你要是没有信心,它就等于是不存在。你要没有信心,你完全不相信阿弥陀佛存在,对你来说阿弥陀佛就不存在。对你来说不存在。这个法门要启动任何一个功德,你要有那个心力去启动啊,诸佛菩萨的加持,永远是被动的,他不可能主动救拔你啊,你要用那能念的心去启动,所以念佛法门它重点在那个信心。你看善导大师他解释那个十念往生,说: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,他这个人是造恶凡夫,通身的罪障,临命终的时候就念十句佛号,他临命终的时候,这个地狱的火都现前了,他怎么就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华呢?火焰化红莲。凭什么呢?你说,凭这十句佛号。那为什么有些人念这十句佛号没有效果?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,他说: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。那这个至心信乐是关键,百分之百的信心。念佛法门你慢慢研究,你会发觉数量不是重点,往生与否,跟你的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,数量是决定你的品位——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嘛,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。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关键在哪里?那一念心。你的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,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你?你可以安全的通身靠倒,很放心的靠近去。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关键。在那个《读者文摘》讲一个在美国有一个公案,说在美国有一个小城市,很久都没有下雨,干旱。那么这个基督徒就到了这个教堂去,祈求神父带大家祈雨。神父就慈悲,订出一个祈雨的时间,请所有的信徒来参加,很多人就去参加了。那其中有一个小女孩,还带一个雨伞去祈雨,其他的人都空手,那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这小女孩在祈雨的过程当中,她一定是所有的力量当中,她的力量是最大的。她那个启动上帝的加持力啊,这个小女孩的力量是最大,因为她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。你看她祈雨时候,她想说回来的时候,肯定要下雨了,所以带个雨伞。我心里想:我们要用这种决心来念佛,肯定往生啊。所以我们其实,我们很多人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,非常可惜,你没有真正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完全开发出来,所以问题不在佛号,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,这一部分,佛陀是准备好了,那个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吗?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时候,我跟所有的莲友说:打佛七啊!你就做一件事——把自己准备好。阿弥陀佛他准备好了。但问题是你自己准备好一分,阿弥陀佛给你一分的功德,你准备好三分,他给你三分的功德;你准备好十分,阿弥陀佛给你全部十分的功德。这感应道交是这样子的。你的心是主动,阿弥陀佛是被动。所以这恶咒销灭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的心持《楞严咒》,跟文殊菩萨持《楞严咒》当然不同。那关键点是文殊菩萨在持《楞严咒》的时候,他心是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他不打妄想,所以他把整个《楞严咒》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,这个时候就把这个恶咒给消灭。在整个修学当中,你研究过《楞严经》以后,你经过《楞严经》的训练,你再回去啊,你在佛堂拜佛持咒也好,你到外面去做义工也好,你发觉你的心态不一样了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青山是昨天的青山,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。你的心态完全不同。你平常做什么,你还做什么,但是你的心,不再随外境而转。别人讲一句话,你不再随别人的舌头而转,你该做什么,你就做什么,你多少有自在力。平常有自在力,你临终就有自在力!所以蕅益大师说: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,他诸根败坏、眷属哭泣、全身插满了管子,对他一点都没有影响?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,连搬动一下都不行。诸位你要知道,你平常是什么心态,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。世间上没有奇迹会出现的。说我平常的时候,颠倒妄想,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?不可能!世界上没有这回事情。这个等流性啊,你上游的地方,把水用染污了,到下游就是染污,没有第二种情况。所以我们现在要不断调整自己把心带回家。你可以把临命终所有的障碍降到最低,你这个时候念佛,你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应的力量。这就是为什么文殊菩萨一到现场的时候将咒往护,恶咒销灭。因为文殊菩萨的心,他没有被妄想来折损他的能量,他用百分之百的心力,启动了百分之百咒语的功德,这个是蕅益大师解释是这个意思。丙四、当机悔请阿难尊者是当机众,他回到精舍以后,看到了佛陀啊,他有二个心态:第一个,非常的后悔。第二个、请佛开示:【阿难见佛,顶礼悲泣,恨无始来,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。殷勤启请十方如来,得成菩提妙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最初方便。】当阿难尊者被咒语所迷惑时,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,救回来以后呢,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,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,顶礼悲泣。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,感谢佛陀的救拔,悲泣呢是对自己感到悲泣。出家十二年了,心还是随外境而转,一点观照力、一点调伏力都没有。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,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。这个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。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,就作佛陀的侍者嘛,当然佛陀去哪里讲经,他就跟在身边。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:多闻强记,记忆力特别好,过目不忘。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,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。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: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。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,但是全部流到阿难尊者的心中。所以佛灭度以后的结集,就请阿难尊者出来结集。在多闻的过程当中,他这边有一个问题,就是未全道力。他没有从这个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。蕅益大师说啊多闻没有错啦,你一个人学佛以后,不能够说:我经典都不用看,就门关起来,眼睛一闭起来,就开始修止观。你怎么修呢?当然先多闻,依教起观嘛。所以错不在多闻这两个字,错是在他多闻以后,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,提升到一个思慧,没有去如实的观照,那么只是知道一个智慧的一个。。。可以说是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。佛陀说:诸行无常。哦,我知道了,诸法无我,我知道了!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。那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,把这个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,这个问题在这个未全道力这个地方,这一点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。这第一点。第二点呢,他进一步的祈请大教。他殷勤的就是很至诚恳切啊,希望佛陀啊以这个阿难的一个教训啊,能够开示成就无上菩提。无上菩提是一个果地的功德,那么成就无上菩提的一个因地,有三个因地:(一)妙奢摩他:妙奢摩他蕅益大师解释是一个空观。以空观来止息一切的妄想叫做妙奢摩他。(二)三摩:指的是假观。以假观来执持一切法,假观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。你心。。。我在家庭的相状是什么定位,你到了公司是什么定位。从这个定位当中呢,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。假观就是执持一切法。(三)禅那:是中观,这个空假的一个平衡叫中观。这空假中三观,在修学之前,要有一个方便。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啊,智慧是从教理里面生起的。依教起观嘛。所以佛陀在修观之前啊,先讲这个道理。这个道理啊,其实佛陀讲了两个重点,第一个是七处破妄,第二个十番显见。破妄显真所谓的,其实在整个你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啊,修空假中三观之前啊,你要先明白两句话:第一个,达妄本空;第二个,知真本有。妄想是本来空的,那么这个你的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的。本来具足的意思就是说,你不是修来的,诸位要知道啊,我们只是把我们本来的面目恢复。我们要知道,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。我们本来不是这么多妄想的,本来不是的。是我们自己把它搞乱,所以这个妄想是本来空的。那是因为因缘的力量,我们一念的颠倒才有的。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——以下我们经文所要发明的这两个思想,就是在做修行篇的一个基础。丙五、大众愿闻【于时复有恒沙菩萨,及诸十方大阿罗汉、辟支佛等,俱愿乐闻,退坐默然,承受圣旨。】阿难尊者启请大教之后,这个时候在十方世界啊就来了很多的恒河沙的菩萨,这么多的菩萨,还有些大阿罗汉(这个大阿罗汉主要是常随众),这个等包括呢,包括谁呢,包括波斯匿王、大臣、长者、居士等等,都希望能够听闻这个能够把心带回家的首楞严王的法门。阿难尊者他请佛说法以后呢就顶礼啊就退下来坐着,那么心中保持默然,希望能够承受佛陀这个微妙的开示。这个时候大众的心情啊,正如《华严经》所说的:如病忆良药,如饥念美食,我等亦如是,愿闻甘露法。大家如重病渴求良药,就好像饥饿的人得到美食一样,希望能够透过首楞严王的回光返照法门,来把我们从颠倒妄想当中救拔出来。这个是整部经的一个缘起。  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